我們常聽到有人說:「大型科技公司只是在追求利潤而已。」
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了解產業的本質。
事實遠不止如此,這些巨頭真正追求的並不是營收,而是對模型、話語權和思想的掌控能力。
全球頂級富豪之一 Bernard Arnault 曾說過一句名言:
「我現在背負 20 億美元債務,反而比當初只有 5 萬美元時睡得更安穩。」
對這些人而言,金錢只是工具,而不是終點。
如果一家公司年年虧損,卻能直接掌控用戶、用戶的選擇、價值觀和信仰,那麼它並未失敗。它在唯一真正重要的「貨幣」——主控權——上獲利豐厚。
只有我們還把金錢當作終極目標。
在更高層次,金錢只是工具,本質上是主控權的載體。
金錢並非一直如此。最初,它只是用來交換水果、蔬菜和貨物的媒介。
後來變成鹽和香料,體積更小,流通更方便。
再之後出現了貴金屬、銀幣和金幣,因稀缺和實用而具有真正的價值。
到這個階段,金錢還代表著實質價值。
但隨著紙鈔問世,紙張本身並沒有內在價值,接著又發展到更加抽象的數位貨幣——螢幕上的資料,只要點擊就能無限生成。
這種最新形式,讓掌控貨幣發行的人能直接獲得真實資源——水、食物、土地,甚至時間和人類思想。
因此,當企業帳面虧損,卻能獲取你的注意力、思想和行為時,它其實並沒有失去什麼。它用虛擬貨幣換到了真實的人力資源。
坦白說,OpenAI、Google、Anthropic 的資料極為驚人。
更令人震撼的是,如果目標只是利潤,這些資料根本無法解釋,只有以統治為目的才合理。
OpenAI 2025 年上半年實現約 43 億美元營收,年化收入達 100 億美元。你覺得這很賺錢嗎?
但它同期消耗了 25 億美元,每賺 1 美元,就要花掉 1.6 美元。
此外,它還融資了 83 億美元,甚至有可能擴大到 400 億美元。投資人明知它並不盈利,卻毫不在意。為什麼?
因為目標不是短期回報,而是要將全球智慧層鎖定在 OpenAI 這個體系。
OpenAI 還與 AMD 簽訂了數十億美元協議,目的不僅是購買晶片,更是鎖定長期 GPU 供應,甚至取得 AMD 最高 10% 股權。這是對 AI 算力基礎的垂直壟斷與掌控。
以 AI 為例,全球只有三、四家公司真正主導模型訓練。
開發模型需投入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,並且需要大量算力和資料。
中小型企業難以競爭,這讓巨頭對所有 AI 的「思維」和「表達」擁有絕對影響力。
@MTorygreen“”>@MTorygreen將這種現象稱為 AI 單一文化:
「當所有人都使用同樣的少數模型時,線上內容會趨向同質化,無論風格、語調還是角度。」
這樣的系統不僅消除多樣性,還塑造統一的思維方式。
這樣的趨勢可能削弱人們的自主思考和獨立見解。
他們希望你順應既定敘事,像被驅使的羊群。
只要掌控模型,就能決定哪些聲音被放大、哪些被消失、哪些觀點成為「真理」。
甚至不必直接封鎖,許多觀點在資料集和模型過濾階段就被刪除,根本不會顯現。
由於多數數位服務都依賴少數基礎模型,整個網路討論變得高度同質化。
語氣、論點,甚至「可接受」的標準,都趨近於這些巨頭設下的價值觀。
如果模型傾向「安全」「避險」或「政治正確」,不同聲音或非主流表達就會被弱化、過濾甚至刪除。
這就是精心設計的軟性審查。
Tory Green 形容得很貼切,我們面對的已經不是無序混亂的網路,而是
「企業審核下的回音室。」
試圖引入新語言、少數族群觀點或文化細節的小型開發者根本沒有機會,因為他們缺乏同等算力、資料和資金。
簡單來說,他們無法取得憑空印製的無限資金。
最終,我們不再生活在多元思維的世界,而是身處無數反映同樣想法的世界。
既然問題在於模型、算力和資料的中心化掌控,解決方案就必須徹底顛覆現狀。
唯一的出路就是算力、模型和治理的去中心化。
想像 GPU 網路由成千上萬名貢獻者分散維護,完全擺脫任何雲端服務或企業的單一掌控。
@ionet等專案正推動這個願景,社群共享算力資源,獨立開發者可以自由使用。
不再依賴單一巨頭掌控所有模型,而是讓每個社群、文化和語言都能訓練自己的模型,反映自身價值與世界觀。
Tory Green 主張由數千個社群驅動的獨特模型來取代單一 AI 文化。
這些社群模型將是透明且可稽核,由用戶自治,偏見和審查無法藏身於企業黑箱中。
當然,這很困難。要與巨頭競爭需同等資源,沒有無限資本幾乎不可能。
不過,還存在共同意識的另一種力量。
只要有足夠的人認清利害,匯聚真實資源、能量、創造力和協作,就有機會創造超越金錢的成果。
確實艱難,但勢在必行。
否則,系統只會持續惡化,可能不斷掠奪全球真實資源。
我們已經到了連自由意志和想像力都被侵蝕的地步。
如果現在不行動,下一步他們還會奪走哪些資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