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益比是什麼?投資人不可不知的估值指標

投資股票時,本益比是我最常參考的指標之一,它能直覺地告訴我一檔股票是便宜還是昂貴。不過,很多人對這個指標的理解僅停留在「數字越低越好」的表面認知,實際上遠比這複雜得多。

本益比的基本概念

本益比(又稱市盈率、PE或PER)是股價與每股盈餘(EPS)的比值。簡單來說,它代表著投資人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本。舉例來說,台積電目前本益比約13倍,理論上需要13年才能回收投資成本。

計算方式非常簡單:股價除以每股盈餘。比如台積電股價520元,年EPS為39.2元,那麼本益比就是13.3倍。

本益比的種類

根據使用的EPS不同,本益比可分為三種:

  1. 靜態市盈率:用年度EPS計算,在新財報出來前保持不變
  2. 滾動市盈率(TTM):用最新四季EPS總和計算,隨新財報發布而更新
  3. 預估本益比:用分析師預估的未來EPS計算

個人認為滾動市盈率最有參考價值,因為它既反映最新業績,又不像預估本益比那樣充滿不確定性。

合理的本益比是多少?

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主要取決於公司的獲利成長率。一家每年獲利成長30%的公司,本益比30倍可能很合理;而獲利停滯的公司,即使本益比10倍也可能偏高。

我發現最實用的方法是:

  1. 同業比較:和同產業、類似業務的公司相比
  2. 歷史比較:和公司自身歷史本益比區間相比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產業的合理本益比差異極大。以台股為例,航運業平均本益比可能只有1.8倍,而汽車工業類卻高達98.3倍。

本益成長比(PEG)更實用

單純看本益比容易誤判,我更喜歡用本益成長比(PEG)來評估: PEG = 本益比 ÷ 獲利年成長率(%)

一般認為:

  • PEG = 1時,股價合理
  • PEG < 0.75時,股價被低估,可考慮買進
  • PEG > 1.2時,股價高估,可考慮賣出

舉例來說,A公司本益比12倍,成長率5%,PEG為2.4;B公司本益比也是12倍,但成長率20%,PEG只有0.6。顯然B公司更值得投資。

本益比的侷限性

我必須提醒大家,本益比並非萬能指標:

  1. 忽略負債:沒考慮公司的負債水平,高負債公司風險更大
  2. 難以定義高低:本益比高可能是暫時獲利下滑,也可能是市場看好未來成長
  3. 不適用於未獲利企業:許多新創公司或生技公司尚未獲利,無法用本益比評估

另外,低本益比股票並不一定會上漲,高本益比股票也不一定會下跌。市場願意給予高估值,往往是看好公司未來發展。

我的投資建議

在實際投資時,我建議:

  1. 結合多種指標評估,如股價淨值比(PB)、股價營收比(PS)
  2. 參考本益比河流圖,直觀判斷股價處於何種估值區間
  3. 考慮公司的競爭優勢、行業前景和獲利穩定性

最後,記住一點:合理的本益比取決於公司的獲利成長率。如果一家公司能持續高速成長,即使本益比看起來很高,也可能是值得投資的好機會。

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,僅供參考(非陳述或保證),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,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。詳見聲明
  • 讚賞
  • 留言
  • 轉發
  • 分享
留言
0/400
暫無留言
交易,隨時隨地
qrCode
掃碼下載 Gate App
社群列表
繁體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